“林權抵押貸款,把山林變成了‘活錢’,有了資金保障就不怕產業做不大了。”林改后,寧陜縣筒車灣鎮許家城村板栗種植大戶張立友,用林權抵押貸款了20萬元,在板栗園中發展林下養雞、種植魔芋,還利用修剪的枝條發展袋料食用菌,年收入達到14萬元。如今,像張立友一樣,林權抵押貸款,極大地緩解了全省林農的產業發展資金難題。
陜西省2010年在西北率先完成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使1.48億畝集體林全部勘界確權。隨后,集體林權制度深化改革在我省全面展開,通過發展林下經濟、推進林權抵押貸款、規范林地流轉、落實生態效益補償、發展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等,使農民在青山綠水中實現了致富夢想。
為盤活農民承包到戶的集體林資產,陜西省全力推進林下經濟發展。去年中央安排300萬元,在寧陜、太白等縣進行林下草本中藥材種植試點。今年一季度,陜西財政安排3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扶持農民發展林下經濟。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陜西省林下種植面積達到217.4萬畝,新增1.1萬畝;林下養殖農戶21萬戶,新增4400戶;從事林產品采集加工的農戶數22.5萬戶,新增1200戶。目前,全省已注冊各類林業專業合作組織1133個,注冊資金4.5億元,加入合作組織農戶數21.26萬戶。
今年3月,陜西省林業廳還會同省銀監局,加快推進林權抵押貸款工作,采取切實措施解決林權抵押貸款手續繁瑣等問題。目前,今年新增貸款7639萬元,累計林權抵押貸款達到16.01億元。
為了推進林權交易流轉,為林農提供信息、林權變更等“一站式”服務,目前,全省已累計成立林權管理服務中心41個,累計流轉林地374.2萬畝,金額達3.7億元。同時,我省不斷擴大森林保險面積,今年全省計劃開展森林保險7400萬畝,保障金額為每畝500元,保費為每畝1.6元。
據悉,今年中央財政安排陜西省生態效益補償資金8.3億元,省級財政安排我省地方公益林補償資金600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