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在公共服務、資源環境、生態建設、基礎設施等重點領域進一步創新投融資機制,充分發揮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的積極作用。《意見》提出,要推動環境污染治理市場化。在電力、鋼鐵等重點行業以及開發區(工業園區)污染治理等領域,大力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通過委托治理服務、托管運營服務等方式,由排污企業付費購買專業環境服務公司的治污減排服務,提高污染治理的產業化、專業化程度。穩妥推進政府向社會購買環境監測服務。建立重點行業第三方治污企業推薦制度。多位受訪專家認為,《意見》不僅將助推我國工業領域節能減排工作的開展,還將壯大節能環保產業。
“實現資源消耗低需要采用經濟手段,回歸資源價值。我國能源資源無節制、低效率消耗的重要原因是使用成本過低。能源及資源領域市場化程度明顯滯后,要加快改革,充分發揮價格、稅收等市場機制的作用。”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相關負責人近日表示,應通過市場機制,引導工業企業主動節能減排以促進綠色低碳轉型。
節能減排迫在眉睫
“我國每年產生垃圾10億噸,而且以每年8%的速度增長。對于垃圾的處理,我們通常采用的是填埋和焚燒發電等方式。但事實告訴我們,垃圾填埋不僅會浪費土地資源,還會污染大氣、地下水和土壤等,最終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而垃圾焚燒發電,則會產生腥臭和二噁英問題。”中國航空技術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趙剛表示。
“APEC期間的藍天,使我想起6年前的奧運藍,同樣都是以大范圍的限產停產、限號限行和部分機關企事業單位放假為代價換來的,但這是不可持續的。6年來,我國節能環保領域的發展,雖然迅速并且成就顯著,但是污染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中國節能環保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目前進行的污染治理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如果不真正的全力投入治理已有污染和防止新污染的出現,未來我國將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研究數據顯示,我國東部地區每平方公里的煤炭消費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東部地區每平方公里的汽車密度超過了美國。我國的經濟發展依靠了過高密度的能源使用來支撐,這種現象造成的霧霾是不難理解的。如果不實現節能減排,我國的經濟增速將無法維系。”國務院參事劉燕華表示。
“我國是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工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0%左右,是能源消耗及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領域,工業能耗占全社會總能耗的70%以上。做好工業的節能減排工作,對國家的節能環保,對大氣的治理非常關鍵。”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司長高云虎表示,我國目前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非常大。
“我國規模以上的火電企業達1200多家,鋼鐵企業超過800家,水泥企業也達到了3818家,但是專業從事大氣污染治理的企業卻只有200家左右。治理污染保護環境,需要一批有規模的高科技企業。”中國節能環保集團負責人表示,與其他工業企業龐大的規模相比,專業性的節能環保企業在我國成長得還不夠,需要通過國家更加強有力的支持實現成長,從而為治理環境和保護環境做出應有的貢獻。
多措并舉推進企業節能降耗
“"誰污染誰治理",企業自然是責任主體,但不能僅僅依靠工業企業的自覺性。應當說企業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和責任感有了很大提高,但不少企業往往從短期利益出發處于被動的狀態。環境之所以持續惡化,從理念觀念的角度看是環境保護曾長期讓位于經濟發展,使得環境責任弱化淡化,資源環境付出了過重代價。”上述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相關負責人認為,之所以形成如此狀況,除認識上的誤區外,重要原因是法規制度的不健全以及企業環境違法的成本過低。
“我國能源價格過低,導致用能企業沒有節能的動力,而節能企業的利潤也相對較低。造成原因是國家對能源價格進行了巨額補貼,以支持我國制造業的發展,這相當于世界各國都在享用我國政府的能源價格補貼政策。”一位國務院參事向業界呼吁,在經濟的新常態下,財政是支付不起這種巨額補貼的,我國政府必須提高能源資源的價格。
上述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負責人表示,要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包括自然資源產權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在依法治國的框架下,用制度保護生態,推進經濟綠色低碳轉型,這是保護資源環境的治本之策。即將實施的新環保法強化了企業污染防治責任,加大了對環境違法違規行為的法律制裁。可以預期,未來若干年內依據法律原則及相應制度對工業企業進行的環境責任追究將日趨嚴格,執行性也會愈強。
“在大力推進清潔能源的過程中,不能忽略我們對傳統能源的依托,特別是從我國傳統能源結構來看,煤炭是不可或缺的。如何提升對煤炭的清潔利用,是當前非常急迫的任務。如果能夠把煤炭轉化為能源的效率提升上來,把煤炭對環境的負面效應降低下去,這是非常重要的。”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從整個市場反映來看,社會上對清潔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清潔能源行業整體發展趨勢向好。
談及促進工業領域節能減排的具體措施,上述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相關負責人強調,要深化能源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使價格反映資源的稀缺程度和環境付出的代價;發揮差別化電價、水價等市場機制在資源能源配置中的作用,遏制高消耗,淘汰落后產能;要權衡利弊下決心抓緊分步實施資源稅和資源占用費的改革,并把稅費主要用于資源勘探開發保護的再投入;調整消費稅征收范圍、環節、稅率,把高耗能、高污染產品納入征收范圍;逐步建立和完善工業領域碳市場交易機制,深入推進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等交易試點,形成全國統一的交易體系。
政企合力助推環保產業發展
“推動節能減排必須有強有力的節能環保產業作支撐。節能環保產業既是新的經濟增長點,又能為節能減排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要認真落實國務院一系列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政策措施,以推廣節能環保產品拉動消費需求、以增強節能環保工程技術能力拉動投資增長、以完善政策機制釋放市場潛在需求,推動節能環保技術、裝備和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司長何炳光表示,到2015年,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產值要達到4.5萬億元,成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要切實抓住經濟發展中的綠色大潮,抓緊推動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通過改革創新打破各種約束和壁壘,解決好政策落實中“最后一公里”問題,使綠色產業發展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
“綠色、生態、環保既符合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態環境的共同要求,又有利于現實長遠的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世界發展的重要趨勢和方向,也是國家戰略的核心內容和全球經濟競爭的制高點。”上述中國節能環保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節能環保技術將成為推動全球發展,轉變世界經濟發展方式的新動力(310328,基金吧),這已經成為業界共識。同時,在這個領域,競爭也將越來越激烈,如何盡快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成功之路?政府和企業都在積極探索和努力實踐。
上述負責人認為,當務之急必須完成兩大使命,一是積極培育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努力開發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節能環保新產品、新技術、新裝備;二是積極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全球化一流企業,主動參與國際市場的產業分工,增強中國企業的話語權,同時引領國內節能環保產業在新一輪經濟結構調整中發揮重要作用。“積極推動這兩大使命,是我們探索和實踐節能環保之路的必然選擇,也是履行我們對賴以生存的家園環境的責任選擇。”該負責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