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美的電子雜志與富有質感的紙質報刊之間,您會作出何種選擇?對此,或許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偏好,但一個不可否認的趨勢是:電子雜志的受歡迎程度正逐漸增加。
電子媒體的崛起,使得社會對新聞紙的需求下降,這是全球造紙業近年所共同面臨的一項新挑戰。
在中國,造紙業所面臨的“困境”不僅于此,產能過剩、環境污染等問題是困擾行業多年的老難題。此外,競爭則是另外一個話題,在這個快速增長的市場,不僅有本土企業,還有來自亞洲及歐美的企業參與角逐。
金寶森(Kim Poulsen)是芬蘭造紙巨頭芬歐匯川旗下亞洲紙業的執行副總裁,對于全球造紙行業近年呈現出的新局面,他近日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坦言,公司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很大,但他對中國市場仍感樂觀。
 金寶森
“雖然新聞紙市場在萎縮,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城市化,人們對其他類型紙張的需求在增加。”金寶森解釋,“紙張業務仍占芬歐匯川全部業務的60%,但是公司也在尋求進一步的轉型與革新。”
談到中國市場,他認為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紙張消費市場,但中國和歐美市場不同:“歐美市場非常成熟,產能也已經定型,但需求卻是下降的,而我對中國及亞洲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是非常樂觀的。”
更“干凈”的造紙業
說到“金寶森”這個中文名字,即便初次認識金寶森的人都能猜到大致的寓意。這個名字將森林同寶藏、金子相關聯,意義簡單而明確。
在加入造紙業之前,金寶森曾經在森林機械行業有過20年從業經歷,在4個國家工作過。他說他的母親曾經在紙張行業工作過25年,因此他的“血液里就有紙張的繼承”。
金寶森說,他1999年第一次到中國,在此之前的1998年,芬歐匯川進入中國。“公司進入中國16年歷史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總的來說我們很適應中國市場的發展”。
目前,中國的造紙業產能過剩,競爭激烈。金寶森稱,芬歐匯川在中國市場對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有著清晰認識,就是要與同行比質量與“干凈”,而不是陷入價格苦戰。
他自稱“在競爭對手中,沒有比我們更干凈的”。他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解釋稱,“我們生產中的單位能耗、水耗都是行業最低,固體填埋物也最少。在我們位于常熟的工廠,我們的排污數據能夠實時傳到當地環保局的系統。”
“你看現在外面的空氣污染越來越重,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有著清潔消費的需求。”在芬歐匯川位于上海徐家匯的辦公室內,金寶森向記者說起中國的霧霾天,也滿是無奈。
“中國的環境狀況確實不容樂觀,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的能源來源很大程度上依賴煤炭,這就造成了一些問題。”談到中國的造紙業同行,他認為有太多公司只注重短期的利潤,而忽略了對環境的保護。“我們也追求短期利益,但是否可以在同時也能考慮到長期的可持續發展呢?”
此外,金寶森坦言,盡管中國政府近年來對造紙業的污染排放限值越來越嚴格,但在他的觀察中,在中國的造紙行業中,多數企業對環保的投入仍顯不足。“中國在環保管理方面如果能夠更有力,整個國家的環境狀況無疑將會變得更好。”
紙張市場“細分”
在近年席卷全球的數字化浪潮下,傳統的紙質媒體受到了較大沖擊,間接也給造紙行業帶來影響。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紙張消費國的中國,這種趨勢近年也愈發明顯。
芬歐匯川目前在中國的一部分業務涉及到雜志用紙,這一塊業務同樣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在《國際金融報》記者的訪談中,金寶森表示,該公司也認識到這種趨勢,因此目前正尋求業務轉型,將業務重心轉向文化用紙方面。
“中國造紙業的產能確實已經過剩,但是如果只看需求,你會發現需求與消費一直在成長。城市化的推進,帶動了包括標簽紙、復印紙、印刷用紙、生活用紙的需求成長,這和成熟的歐美市場是很不一樣的。”
看到市場需求的變化,芬歐匯川近年開始對其業務作出調整。“芬歐匯川的全球業務經過調整后,目前共有六大業務,亞洲紙業是其中一個。”金寶森說,“在中國市場,2013年2月,公司在江蘇常熟宣布了新的投資,新配置了一臺紙機,這是集團在全球最大的一筆單項投資。”
“目前我們常熟工廠的產能是80萬噸至90萬噸,主要是全木漿的文化用紙。整個市場的大環境是產能過剩,但實際上還是有很多機會的,比如,隨著城市化發展,人們對復印紙的需求會越來越多,這個方向我們是看到的,另外,隨著城市化進程和社會發展,標簽紙的機會也會有很多。”
金寶森說,為了應對多品種紙張需求不斷增加的趨勢,其公司在常熟新配置的紙機甚至具備“可切換”的生產模式,可以在標簽底紙和全木漿非涂布紙兩個品種之間切換生產,“(多品種)這是下一步著重發展的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