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水晶之都”浦江的茜溪因水晶加工過程中的污水直排入河,而被冠上“牛奶河”的罵名,而如今,借助“五水共治”的機會倒逼產業轉型升級,青山環繞、溪水清澈的浦江又再次展現在世人面前。
其實,隨著早期浙江經濟的粗放式發展,出現重污染企業的污水直排、工廠垃圾亂丟等現象,“牛奶河”在浙江多地屢見不鮮。另一方面,河水的污染也成為浙江經濟發展的阻力和人民生存的難題。
2013年初,浙江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打響了“五水共治”攻堅戰,提出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澇水、保供水、抓節水為突破口倒逼經濟轉型升級。而這其中,“治污水”中的抓工業轉型也是迫在眉睫的頭等大事。那么,經過一年的“作戰”,浙江工業轉型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又有哪些企業在“五水共治”中獲得了新的生機?
“水晶之都”變身詩畫江南
以“水晶之都”聞名的浦江,也因水晶而遭受罵名。30多年的發展,浦江有20萬人的生計與水晶有關,但由于水晶加工過程中,含有大量玻璃粉末的廢水被排入河里,使原本清澈的江水變成奶白色的“牛奶河”。
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從去年開始,浦江縣委、縣政府開展了大規模的水晶產業整治和河道整治。浦江縣去年組織開展打擊環境違法行為聯合行動1000多次,取締水晶加工戶18450家,726家水晶個體戶實現“個轉企”。截至目前,浦江縣基本消滅了462條垃圾河、25條黑臭河。今年1月至4月,全縣二類、三類水質的河道支流也已達到了35條。
那么,被取締后的水晶加工戶如何謀生存?浦江縣通過對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大力推行電子商務、生態農業、文化產業、旅游休閑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浦江縣虞宅鄉的水晶加工戶們就將眼光投向了發展旅游業。浦江縣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前水晶加工最盛行時,該鄉有2700多家水晶加工戶,經過整治后,目前鄉里注冊過的水晶加工企業只剩下46家。“浦江山清水秀,本來就有很好的旅游資源,經過整治后水質變成了二類水,環境也更優美了,所以是發展旅游業的好時機,比如農家樂、民宿等。未來我們想將茜溪打造成浦江最美河流,吸引更多游客來觀光旅游。”另外,山上承包出去的香榧基地也能給鄉里帶來超過1千萬的年收入。
另一方面,對于目前所剩的1500家水晶加工企業,浦江縣也做了整體規劃。浦江縣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浦江的4個水晶產業集聚園區正在建設中,可實現廢渣100%利用制磚、廢水80%回收利用、污水零排放。“預計明年6月就可投入使用。屆時加工戶通過一定標準的考核后進入園區,進行生產加工。”
環保企業“變廢為寶”商機
“五水共治”攻堅戰中,“治污水”是首當其沖的命題,這其中的抓工業轉型,淘汰整治落后的高污染行業又是“治污水”中的大難題。而對高污染企業來說,如何處理污水廢液一直使企業困擾不已。眼下,不少環保企業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術、研發和專利,不僅幫助高污染企業解決了處理污水廢液的問題,也完成了企業自身的經濟轉型升級。
杭州深瑞水務有限公司就是這樣一家能解決污染,甚至能“變廢為寶”的環保公司。據公司經理許東輝介紹,深瑞水務提供液體分離膜及相關技術(以下簡稱“MBR技術”),去年一家生產草甘膦的生化企業就用上了這個技術,使得他們在處理廢液的同時,每年節省了幾千萬元的開支。
據了解,這家草甘膦生產企業每年的草甘膦總產能達9萬噸左右,年產值20多億元。草甘膦是一種被廣泛使用的除草劑,毒性高,對環境和人體有害。而草甘膦企業在生產草甘膦的同時,也需要處理大量廢液,主要是指草甘膦母液。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這些草甘膦母液排不來、賣不掉,使企業頭疼不已。與深瑞水務合作后,其利用MBR技術和化工工藝嫁接的方法來處理工廠的廢液,實現了廢液中草甘膦原粉回收增效和廢液環保達標排放的雙贏,也為工業轉型提供了一個成功案例。
說起這項技術的推廣,許東輝表示并不容易,“處理投入的費用較高,以及企業對這項技術的認知程度也不高。因此這種技術在排污企業中的普及率并不高。”然而,這并不能減少深瑞水務對做好處理污水廢液市場的信心。“目前,國家重視環保事業,省里面又有‘五水共治’的政策,環保部門對這些企業的排污權配額進行限定并提高排污標準,這些對于推廣都是利好消息。”
做直飲水凈化技術起家的深瑞水務,近年來一直專注于污水廢液的處理技術,“五水共治大背景下,化工企業排污是未來治理的重點,這也是我們企業向環保行業轉型升級的新機遇。”
未來工業向綠色轉型是關鍵
記者從省“五水共治”辦了解到,經過一年的狠抓整治,全省已淘汰關停印刷、造紙、化工企業1131家,其中印染373家、造紙345家、化工413家。全省計劃原地整治提升印染、造紙、化工企業2168家,其中印染885家、造紙316家、化工967家,目前已完成2102家。
另外,全省擬建印染、造紙、制革、化工園區17個,其中杭州市1個、嘉興市3個、溫州市6個、湖州市1個、紹興市1個、金華市5個(包括義烏印染集聚點)。其中,杭州市建德高新技術產業園、平陽縣制革園區、永嘉造紙園區已建成。其他工業園區,如柯橋區、秀洲區、桐鄉市等園區建設也正在進行。按要求印染和造紙要在2014年底前、化工行業在2015年底前要完成搬遷入園,目前已完成351家,其中印染248家、造紙28家、化工75家。
省五水共治辦宣傳組長陳志軍表示,在國家高度重視環保事業及“五水共治”的宏觀環境下,越來越多的污染企業完成了經濟轉型升級,放棄了“黑色GDP”,將目光轉向無污染行業。而統一規劃的印染、造紙、制革、化工園區則提高了排污標準建設,嚴格入園門檻,做好對污染企業的把關。未來,將鼓勵更多擁有工業治污技術的企業,充分利用其研發技術,助力工業轉型。
提起工業,人們聯想到的便是高排放、重污染、“黑色GDP”。在環保意識日益提高,“五水共治”的大趨勢下,有專家認為只有調整第二產業的發展,轉向第三產業,才能完成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對此,浙江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蘭建平則認為,“只有第二產業高度發展,其他產業才得以發展,經濟結構轉型不意味著不發展工業,而是應該促使工業綠色轉型,成為經濟結構轉型的中流砥柱。”
據了解,去年浙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增長2個百分點,在整個浙江工業發展中已走在隊伍前列。蘭建軍認為,這說明浙江工業經濟已逐漸走向綠色轉型,工業正向生產業調整,傳統模式的工業企業的發展空間會越來越小。相反,那些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企業會相應得到更寬廣的發展空間。
對于未來工業發展,蘭建軍認為工業企業應高度關注綠色技術的研發,并重視綠色技術的商業模式創新,實現綠色技術市場化。而相關部門則應引導綠色技術產業的發展,建立綠色產業投資基金、綠色技術和產品認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