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媒體的興起,網絡閱讀、手機閱讀等數字化閱讀方式以其方便快捷的特性越來越受到人們青睞,報紙的讀者有不斷流失的趨勢。因此,新時期報紙加快向新媒體轉型發展已迫在眉睫。
美國學者羅杰·菲德勒在《媒介形態變化》一書中提出:“當比較新的傳媒形式出現時,比較舊的形式通常不會死亡——他們會繼續演進和適應。”傳媒大亨默多克也預言報業向新媒體的轉型將在21世紀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報紙轉型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中國廣告協會報刊分會、央視市場研究媒介智訊聯合發布的《中國報紙廣告市場分析報告》顯示,2013年上半年,報紙廣告按刊例價格統計同比降幅急劇擴大到16.4%,環比也下降2.9%,報紙廣告降幅最大的3個地區恰恰是3個經濟最發達的廣告中心地區。與此相反,2013年上半年,中國網絡廣告市場規模達430.7億元,較2012年同期增長32.3%。數據同時顯示,在中國網絡廣告營收前10名的企業中,百度、淘寶依然處于領先地位,營收分別達132.5億元和106.8億元。可見,兩者之一的利潤就超過中國報紙主業的全年凈利潤。
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傳統媒體的信息生產從過去“一次生產、一次利用、單一發布”模式,向“一次采集、多次發布、多層次生成、多媒體傳播”的全媒體生產模式轉型。在這一過程中,新的生產方式需要傳統媒體在思想觀念、管理方式、技術平臺、采編人員的業務能力等方面隨之轉變。如何適應這一需求,將所獲得的新聞信息進行多層次、多樣式、多手段的整合和處理,在更短的時間里,以更靈活的手段推送到不同媒介上,讓同一信息以不同形式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是傳統媒體轉型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對報紙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很多報紙也開始逐步向新媒體轉型,實現流程再造,在不斷改進自己的發展模式同時,也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并完善。
報紙應對新媒體沖擊的對策
新媒體時代,媒體形態、傳播狀態和經營業態都發生了革命性變化,新媒體改變著社會信息的傳播法則。在這樣的沖擊下,報紙必須做出的轉型,主要是其外在表現形式,而報紙作為信息提供者、權威發聲者、思想傳播者的本質不會改變。如何做到揚長避短,是每個報人應積極思索的問題。
報紙轉型,優勢不能放棄,應繼續穩固報紙在信息權威性和可靠性方面的優勢。報紙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可靠的信息來源、廣泛的人脈關系、嚴格的審核發布制度,因此具有較強的公信力。許多在網絡上曝光的事件,往往令人“霧里看花”、真假難識,此時作為百姓信得過的報紙,特別是黨報,應經過縝密調查,還原事實真相,及時公之于眾。同時,作為權威消息的發聲者,遇突發事件時,不能被動地等待或掩蓋,應主動出擊,澄清事實,化解矛盾。
報紙應借助新媒體形式,互相補充,提高內容質量,確立核心競爭力。發揮“新聞+評論+深度報道”的優勢,可通過深度報道,挖掘事件的起因、經過,用事實表達鮮明的態度,用評論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使受眾享受到全方位信息服務的同時,更能引發深層次的思考,從而保持并吸引更多的讀者。
互補與融合是大勢所趨。新形勢下,報紙應與新媒體融合,優勢互補。固步自封、單打獨斗并不是聰明的做法,報紙應將新媒體先進的傳播手段為我所用,建立高質高效的網絡平臺,實現報網一體。還要建立多元的閱讀形式,通過各種新媒體渠道將報紙以“電子”的方式展現給讀者。
報紙轉型推動采編方式的變革
報紙轉型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增強內容產品的競爭力,提升媒體的公信力。相比新媒體的速度和容量,原創性、真實性的內容是報紙最大的優勢,也是轉型中不可丟棄、不可或缺的內容。
在采編手段上,傳統紙媒的記者從新聞報道任務,到新聞采集的技術手段和新聞產品都是相對單一的。而報紙向新媒體轉型,必須具備傳播采制的復合能力,還要具備新媒體的思考能力。在技能上,記者需要集采、寫、攝、錄、編和各種網絡技能運用及現代設備操作等多種能力于一身。在專業素養上,要對新聞快速作出判斷,確立新聞主體,然后從不同角度豐富新聞內容,該寫文字的寫文字,能出圖像的出圖像,需要解說的現場要有解說,需要搶時間的通過手機就可以快速將核心內容上傳給網絡編輯,這樣就將同一個新聞事件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手段進行多層次開發,以適應讀者多視角、快節奏的閱讀需求。
在新媒體條件下,對于編輯的角色要求也發生了改變。如何對平臺上的多媒體資源進行策劃組織報道,最大限度地利用集團內部多媒體資源,通過深加工最大化體現新聞事件的價值,也是個現實課題。
與傳統的新聞編輯相比,新媒體時代各家媒體所需的新聞素材除特殊稿件可通過特定模式量身定制外,對絕大部分稿件來說,編輯收到的往往是“單一”的素材,而同樣的一個新聞事件,黨報、都市報、新聞網站、手機報、微博、微信等不同平臺,對內容的要求完全不同。網絡媒體具有無限容量、即時播報、時時更新等特點,這就要求新聞編輯具備多媒體的編輯和制作能力。編輯團隊要綜合各方信息,及時提示一線記者報道的重點、可能要采用的傳播載體,同時及時組織相關的背景報道和評論分析,形成內容豐滿、層次鮮明的立體化報道態勢。
報紙轉型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
采用多種形式,融合優勢內容,整合媒體資源,調整經營結構,是報紙轉型升級、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傳統報社的各個媒體都是自成一體,擁有自己獨立的記者、編輯隊伍,新聞運作模式和經營管理模式,基本上以單一媒介為單位平行、封閉進行。而新媒體具有即時性和集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表現形式于一體的特點,對信息有海量需求,如果單獨建立自己的采編隊伍,勢必在人員、設備、管理、信息資源等方面造成巨大的成本浪費。
因此,解決方案是將各種新聞生產資源整合在一起,這就需要建立一個統籌各傳播載體的策劃、發布和編輯平臺。這是一個核心平臺如同指揮部,各種新聞信息都在此匯集、分派。一些成功實現轉型的報社,都采用建立新聞中心的方式,將所有記者集中起來,形成一個內部的報道中心,將文字、攝影、攝像技術融為一體,既可以為各個媒體提供特定的稿件服務,又可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改變過去單向、單一的平面報道形式,將網絡的廣度、報紙的深度、手機的速度融為一體,共同搭建全新的媒體平臺,形成全時段、寬受眾、立體化信息傳播的全媒體新聞中心。
新的采編流程以新媒體新聞中心作為信息的集散地,與集團各子報和網絡媒體形成一對多的供應模式。形象地說,新聞中心就像一個超級市場,根據客戶需求每天采集各種品類的信息商品,供各媒體選購。這就要求新聞中心在信息的品類、內容的豐富性,以及專業化程度上都要全面提高水平,形成大規模、集約式的生產方式,實現全媒體生產、全介質傳播。
新媒體的信息供應模式和采編流程需要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提供支撐,目前比較成功的經驗是建立數字采編發布系統。這一系統基于數字技術的信息發布、互動、服務平臺,實現了報社內部的用戶、內容、線索、審核、策劃、數據庫、檢索等編輯全過程的統一管理,信息的集約、安全、海量和一站式的存儲和發布。
總而言之,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報紙不能再無動于衷。國內一些報社在數字化和全媒體方面也曾進行了探索和嘗試,推出了報紙網站、手機報、手機客戶端、電子報以及公眾新聞視屏等各種新媒體產品,但多是一個又一個沒有連接關系的獨立產品,這種簡單的報網融合并不能挽救報紙的頹勢。真正的全媒體戰略應該是一種平臺化模式,需要充分挖掘自身內部資源,整合出一個相對完善的包括內容生產、傳播、推送、互動、終端、營銷、各個媒體互動促進的生態鏈條。應該深刻認識到,報紙本身也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相適應,不但要轉型升級,而且要提質增效,以自身創新發展的成就,譜寫媒體融合發展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