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經濟運行中新舊動力尚未完成轉換的因素,既有外部需求收縮、內部三期疊加多種矛盾聚合的因素,也有一些主觀因素。
今年以來,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從中央到地方,穩增長、調結構政策不斷出臺,為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提供了強有力支撐。把握好穩增長與調結構平衡是一道綜合題,解好這道題,需要看清形勢、適應趨勢、發揮優勢,打好政策“組合拳”,主動擺脫舊的路徑依賴,真正激發出市場的活力和動力。
記者日前赴多地調查采訪中發現,不論地方政府還是企業,凡能主動適應新常態,調整結構動手早,注重需求分析、創新驅動和質量效益,努力向中高端產業邁進的,當前發展勢頭都不錯,穩增長成效顯著,也為進一步調整結構留出了空間。
這從另一個角度證明,穩增長和調結構本身并不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通過提質增效,一方面實現經濟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將經濟增長穩定在中高速水平,既有可能也有潛力。
當前,經濟運行中新舊動力尚未完成轉換的因素,既有外部需求收縮、內部三期疊加多種矛盾聚合的因素,也有一些主觀因素。從目前情況看,總需求低迷和產能過剩并存還會延續一段時間,對此要有充分的準備,拿出更給力的措施。
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一系列既利當前、又利長遠的穩增長政策相繼出臺,從重大工程包到投融資體制改革,從降準降息到減稅降負,從創新創業到中國制造2025。在這諸項政策中,簡政放權和深化改革的思路貫穿始終。記者在調查采訪中也發現,那些把政府這只手擺得正、用得好的地方,市場的活力就釋放得更為充分,當地經濟也就更具有生機和活力。
中央的穩增長組合拳威力能否充分釋放,說到底還是要看各地各部門能否充分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將政策用好、用實、用活;能否結合各地優勢和特點,以更大的改革決心和勇氣,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大邏輯下開辟一條調結構和穩增長的良性循環道路,為中國經濟行穩致遠夯實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