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世界工廠”,今朝羽化成蝶,變為“森林進城、綠道穿城、綠意滿城”的美麗東莞。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東莞創建森林城市。
新世紀以來,東莞努力實現環境容量飽和基礎上的綠色崛起。2011年,東莞作出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決策,以省委、省政府打造珠三角地區首個國家森林城市群為契機,堅持“工業反哺林業、生態促進轉型”,努力打造“國際制造名城、現代生態都市”,努力為共促生態文明、共建美麗廣東、共創珠三角生態發展新優勢添磚加瓦。
做好山水文章,為森林城市建設添綠塑魂
東莞1/3是山,1/3是水。早在1999年,東莞就提出建設生態綠城,從追求森林經濟效益轉變為生態效益,全面封山育林。從2003年起對國有、集體林場進行整治,建設了總面積達357.6平方公里的14個森林公園,并全部對外免費開放,還每年投入1200萬元優化美化森林公園。森林公園的建設,既有效保護了森林,又給市民提供了休閑場所,還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今年“十一”黃金周,全市森林公園共接待游客107.9萬人次。
在森林城市建設中,東莞注重用好水元素,以建設濕地公園為抓手,把林業建設和水系治理、水污染整治結合起來。截至2015年10月,全市建成濕地公園14個、總面積1400多公頃,形成了一批以濕地公園為主體的城市“綠腎”,并探索出多種不同的建設模式。
將建設濕地公園與推動基層發展結合起來。對鎮村河涌、灘涂等進行改造,大量種植水生樹木和花草,建設濕地公園,促進環境提升,帶動集體和農民增收。
將建設濕地公園與園區開發結合起來。對東莞生態產業園進行空間布局和綠地系統規劃,構建了多功能生態濕地群,優化了園區生態環境,有力促進了園區的招商引資和產業發展。2013年東莞生態園濕地景區成為珠三角首個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
將建設濕地公園與促進城市更新結合起來。通過“三舊”改造、河堤治理等手段,將位于市區的一些河道和灘涂改建為集濕地環保、景觀綠化等于一體的濕地公園,大大改善了城市景觀,吸引大量市民前往觀光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