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來,大興安嶺氣溫達到零下30多度,在銀裝素裹的群山間,吊橋林政防火檢查站顯得格外醒目,10點不到,幾個管護員早早地進入深山進行巡護,寒冷的氣候并沒有阻擋他們每天的既定行程。隨著“天保”工程的實施以及去年林區木材的全面停伐,檢查站的職能已由過去的檢查運材車輛的運輸手續、林政防火,轉變為防止盜伐木材、偷拉私運、野生動物保護、森林防火檢查宣傳等項職能。
大興安嶺是國內目前連片面積最大的國有林區,一直是我國東北“糧倉”和華北平原的天然屏障,對于維護東北亞地區的生態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14年,國家一道“禁伐令”,掀開了林區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
“國家實行天保工程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使大森林得以休養生息,否則經過幾十年的采伐,林區森林資源也難以支撐了。”大興安嶺地區資源局局長劉志說。
2014年,大興安嶺林區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后,對森林資源和整個生態環境起到極大地保護作用。每年減少消耗林木蓄積100余萬立方米、減少生產商品材56.5萬立方米,森林資源總量減少的狀況將得以根本扭轉。
為有效保護森林資源,大興安嶺把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確要求各地要全面落實好停伐決定,嚴密防范、堅決打擊濫砍盜伐商品材行為,切實做到決不允許觸紅線、碰底線。
日前,一部以阿木爾林業局女防火瞭望員雷開榮為原型的電影《守望》在大興安嶺播放,并手機微信圈里火熱流傳,電影講述的是大興安嶺女防火瞭望員榮山妹,25年如一日,別夫離子在遠離市區80多公里、在海拔1105米的1081防火嘹望塔上,忍受著孤獨、忍受著寂寞,使守護的保護區沒有發生一起森林火災。
“我心中的愿景就是,讓大興安嶺的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為了這片浩瀚林海更加郁郁蔥蔥而無私奉獻自己的一切!”這句樸實的話語是王文久所說的。他以密林深處簡陋的管護站為家,用10年來,他管護的森林沒有發生過一起火災,沒有發生過一次濫砍盜伐案件。
記者在大興安嶺地區資源局采訪時看到一組最新的數據,透過這組數據的變化,大興安嶺資源保護取得的突出成就可見一斑。
到2015年,大興安嶺林區活立木總蓄積較“十二五”前增加4400多萬立方米,達到5.71立方米,較天保一期前增加了5800多萬立方米;森林面積較“十二五”前增加了7.7萬公頃,達到683.66萬公頃,較天保工程前增加了35.2萬公頃;林地面積比“十二五”前增加了10.6萬公頃,達到809.89萬公頃,比天保前增加了4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較“十二五”前增加了0.91個百分點,達到81.86%,比天保工程前增加了4.21個百分點,實現了恢復性增長。
幾年來,特別是停采以來,大興安嶺加大生態保護力度,管護網絡越織越密,先后有數萬名職工從木材生產行業轉向森林管護工作,全區共安排管護人員1.7萬多人,管護家庭承包1175戶,設立管護站359座,管護面積覆蓋了全部林業用地,實現了森林資源“長”大于“消”的歷史性跨越。據測算,通過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的增加,大興安嶺年生態服務價值高達1163億元;尤其是天保工程實施以來,大興安嶺累計創造生態價值2.7萬多億元,生態價值遠遠超過森林資源自身。在保證東北糧食生產區的降水,涵養黑龍江和嫩江的水源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目前,大興安嶺先后建立9個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嫩江源頭被批準為省級生態功能保護區試點,總面積203萬公頃,占全區總面積的24.36%。目前,林區已構建起布局合理、類型齊全、功能完善的自然保護區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