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黑龍江省農業科技龍頭單位,省農科院緊密圍繞林業產業發展中的重大技術關鍵,結合自身優勢,強化源頭創新,力促林業相關產業的技術升級和結構優化;建立新型產學研機制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化;通過選育一批優質果樹品種、資源,實施一批產業化示范項目,著力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和產品附加值,以科技帶動林業產業大發展快發展。
寒地特色果樹是黑龍江省重要的林區經濟作物。由于晝夜溫差較大的氣候特點和獨特的土壤類型,黑龍江省出產的野生小漿果和地產果品不但品質極佳,而且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在黑龍江省科技政策的重點扶持下,省農科院園藝分院、漿果研究所、牡丹江分院等專業性研究機構便開展了小漿果栽培研究工作,為全面提升高寒地區地產果品的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奠定了基礎。據統計,目前黑龍江省農科院已選育出小漿果系列品種10余個,并在小漿果提純、撫育及生物防治等方面擁有了豐富的技術手段。省農科院園藝分院、牡丹江分院還在特色優勢果樹的資源收集、評價與創新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培育了適應我省寒冷氣候條件生長的果樹品種;探索出了果草間作高效栽培模式;選育的“龍園”系列梨、李子、杏和蘋果以及“綏李三號”等地產水果生產體系在我省已初具規模。
與此同時,黑龍江省農科院近年來在食用菌、蠶蜂產業及林下養殖方面也積累了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如省農科院承擔了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牡丹江綜合試驗站的建設任務,通過食用菌精準化栽培、替代料栽培、菌渣二次出菇、產品保鮮精深加工等技術的研發和集成,為黑龍江省食用菌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并相繼選育出“牡耳1號”“牡滑1號”“牡育猴頭1號”“黑農球蓋菇一號”等6個優異食用菌品種;榮獲省農業科技進步一等獎的“水稻育秧大棚二次利用—食用菌高效栽培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更是將林業與農業發展有機結合的成功范例。由于在棚室中采取懸掛擺放的方式,在相同面積下,其擺放數量是傳統地栽木耳的數倍。同時,通過采用玉米芯、豆秸等農作物秸稈部分替代闊葉木屑栽培平菇、黑木耳等食用菌,有效減少了木材砍伐,保護了森林和環境。省農科院牡丹江分院與黑龍江省野生動物研究所合作研發的“東北黑蜂優良品系選育及強群養殖技術研究”項目已為我省林業經濟創造了上千萬的社會效益,解決了森工系統近千名職工轉產再就業。省農科院畜牧所地方豬資源研究與利用團隊通過近十年的系統研究,研發了以民豬為主體的森林豬養殖模式和配套技術,使森林豬不僅有抗寒、抗病、耐粗飼的特點,而且肉質好,營養性強,口感鮮香,為利用豐富的林下資源進行生豬養殖開辟了新途徑。
記者從省農科院獲悉,為推動全省林業產業大發展快發展,讓“綠水青山”盡快變成“金山銀山”,該院正積極與各地林區開展科技合作,大膽創新科技服務形式,建立合作、開放、共享的科技服務機制,促進更多的科研成果走出院墻走進林海。現已完成“黑龍江省農業科技服務云平臺”建設,利用實施“三區人才”項目契機,科學制定方案,利用好有限項目資金,為合作社、企業、種養大戶提供優質服務。圍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通過建設科技示范園區引領、發展致富項目帶動、建立新型經營主體聯盟促進、發揮專家大院咨詢、培訓功能指導等多種形式,延伸科技服務領域,提高科技服務質量,大力提升科技創新對林業產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