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為林業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新動力,為調整產業結構提供新契機,為加強技術創新增添新動力,為提升生態承載力提出新要求,為改善生態環境提供新空間。
林業部門如何正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就是要按照黨中央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探索新業態,培育新動能,在提高林業發展速度的同時,更加注重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對湖南林業而言,“十三五”期間,要緊緊圍繞“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深入推進“健康森林、美麗濕地、秀美林場、綠色通道”四大主題建設,全面提升林業現代化水平,堅持綠色富省、綠色惠民,為推進全省綠色發展奠定良好的生態基礎。
建設綠色國土,打開綠色惠民新局面
湖南省森林覆蓋率達59.57%,遠高于全國21.66%的平均水平。但要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生態強省的美好愿景,湖南省生態建設工作要切實做到“三個邁進”。
從綠化向綠色化邁進。
綠化僅指一般的植樹造林,而綠色化則是高層次的綠色發展,是一種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生產方式,是一種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種崇尚生態文明的價值取向。對湖南來說,綠色化就是在加強國土綠化的同時,向社會提供綠色食品、促進綠色生產、弘揚綠色文化、引導綠色消費,全面推進節能減排,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充分發揮森林和濕地的固碳、吸碳、儲碳等間接減排作用,實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讓人民群眾過上生態、環保、健康的生活。
從小公園向大公園邁進。
湖南省要統籌城鄉生態文明建設,讓森林走進人們的生產生活,將全省各地的綠色小公園串聯成生機盎然的生態大公園。在城市,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契機,通過規劃控綠、拆違建綠、擇空補綠、見縫插綠,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城市生活品質,建設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實現“森林走進城市、城市擁抱森林”。在鄉村,以秀美村莊建設為重點,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踐行生態優先原則,大力開展城鄉同建同治,綠化美化村莊、道路、庭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打造示范村莊。在交通要道方面,以綠色通道建設為依托,抓好公路、鐵路沿線等處的造林綠化,將通道建設成為優良的生態線、亮麗的風景線和惠民的致富線。
從低效林業向高效林業邁進。
所謂高效林業,是指森林物種個體和群體乃至整個生態系統協調、平衡,長期保持高生產力、再生能力和高生物量,并能持續提供優質、高產、多樣的產品和森林生態功能充分發揮的高度有效性。具體表現為,在樹種上,由馬尾松、杉木等常規樹種到木本油料林、三木藥材、特色經濟林樹種等優質樹種,形成用材林與經濟林比例適當、珍貴鄉土樹種培育與常規樹種并舉的發展模式。在布局上,持之以恒地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堅定不移地開展礦山復綠,鍥而不舍地加強街道綠化美化,穩步有序地實施污染綠色治理,讓三湘大地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在管理上,加強森林撫育經營,提高林分質量,通過發展特色林下種養提高林地生產力,通過集約經營盤活林地資源,通過龍頭企業帶動推動林業產業發展。
升級綠色產業,挖掘綠色發展新動能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支柱。2015年,湖南省林業產業總產值達3225億元,同比增長16%,遠高于全國和全省的平均經濟增速,為湖南“穩增長”作出了積極貢獻。但在新常態下,湖南省林業產業發展仍然面臨一系列挑戰。如何推進林業產業轉型升級,適應新常態?“十三五”期間,湖南省林業建設要抓好“四轉”。
森林旅游要圍繞人性化轉。
森林旅游能滿足人們對生態和健康的需求,是前景廣闊的綠色產業,湖南省要樹立全域旅游、健康旅游的理念,重點打造武陵奇峰秀水游、羅霄八百里穿越游、雪峰峻嶺風情游等6條森林旅游精品線路,為三湘人民帶來綠色福祉。
林業產業要圍繞品牌轉。
目前,湖南省已培育省級林業產業龍頭企業397家,創建國家級和省級林產品品牌324個,但對于產值3000多億元的林業產業,這些品牌的數量仍顯不足。林業產業的發展必須突出品牌建設,打造精品名品。
林業產品要圍繞高科技轉。
在林業領域,手工作坊成就不了大企業,半機械化生產也難以造出大品牌。當前,自動化、智能化生產已成為時代潮流,湖南省必須加大技術革新力度,在精深加工方面下功夫,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爭取打造出一批科技含量高且富有湖湘特色的林產品。
林業市場要圍繞互聯網轉。
當今市場,互聯網交易以其便捷的優點成為時代潮流。目前,湖南林業導入“互聯網+”理念,著力打造林業電子商務平臺,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是,互聯網發展一日千里,信息化建設日新月異,湖南省應該緊跟數字林業、智慧林業等發展潮流,樹立云計算、大數據等全新理念,配強優化信息設備,擴展光纖覆蓋網絡,以互聯網思維謀劃、推進林業產業發展。
創新綠色管理,發展三湘林業新業態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湖南林業要立足“一湖三山四水”生態安全屏障,圍繞建設生態強省的總目標,積極創新管理方式,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綠色發展之路,為建設富饒美麗幸福的新湖南提供綠色支撐。
當前,湖南林業著眼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四大新業態”,即通過探索森林康養實現“不住院能治病”,通過發展林下經濟實現“不砍樹能致富”,通過推廣林權交易實現“不種地能增值”,通過啟動林業碳匯實現“不出門能創收”。目前,湖南省“四大新業態”普遍規模較小,森林康養、林業碳匯尚處于起步階段。下一步,湖南省要堅持先行先試,在全省大力推廣“四大新業態”,讓“盆景”變成真正的“風景”。
近年來,湖南林業建設中形成的一些好的管理模式也值得進一步在更大范圍內推廣。一是森林防火模式。湖南省組建省、市、縣三級武警森林滅火救援隊伍,建設森林防火指揮中心、視頻監控系統和GPS護林員管理系統,開通“12119”森林火災報警電話系統,完善航空護林和防火物資儲備機制,構建了“地下有網絡、地面有部隊、空中有飛機”的立體防火體系。下一步,要進一步加強野外火源管控、航空護林、隊伍建設等工作,將全省防火網絡編織得更密更實。二是森林管護模式。湖南省啟動了森林禁伐減伐三年行動,自2016年起,對國家級公益林、省級公益林,鐵路、高速公路、國(省)道兩旁第一層山脊以內的森林實施禁伐,對63個生態重點縣市區實施減伐。禁伐減伐能有效保護生態,讓森林資源休養生息。下一步,要將這種森林管護模式進一步推廣,將更多的森林保護起來。三是生物防治模式。湖南省林業廳建立了湖南天敵繁育中心,對病蟲害的天敵實行工廠化生產,并且研發出無害化的病毒產品,年治理染病森林600多萬畝。下一步,要將生物防治模式應用到濕地乃至農業領域,減少農藥殘留污染。
此外,湖南林業建設還要進一步加強生態文化的發掘、培育、傳播,讓生態文明理念厚植民眾心扉。要建設一批湖湘特色鮮明、傳播功能顯著的標志性綠色文化設施,打造一批自然優勢突出、文化內涵豐富的綠色文化平臺。要創作一批代表湖南水準、具有湖湘特色、深受群眾喜愛的生態理論、文學、影視和藝術作品。
(作者為湖南省林業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