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著名造紙專家許慶云的遺體告別儀式在無錫殯儀館舉行。許慶云于17日病逝,享年96歲。昨天,許慶云生前的部分親友陸續抵達無錫。關于許慶云,網上鮮有介紹,這位畢生致力于造紙印刷研究的老人,是著名歷史學家許倬云的二哥,是家喻戶曉的音樂人王力宏的舅外公。許慶云晚年定居無錫,只為老來落葉歸根。
許家人的根在無錫,始終惦念
今年初,來自中國內地、臺灣、香港及美國等地的許氏后裔相聚無錫,參加家族大聚會——許氏族會。這是天南海北的許氏成員首次安排在中國內地舉行族會。許家人之所以把聚會的地點選在無錫,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許慶云住在無錫,族人們回來探望這位長者,也看看自己的老家。據了解,無錫許氏有兩支,這支許氏于乾隆年間從福建遷到無錫,在錫兩百余年。這場難得的家族聚會,許慶云沒能出席,當時他正在住院,許倬云則因身體原因沒能來錫。許慶云的另一個弟弟,87歲的美國馬里蘭大學退休教授許翼云親臨族會現場,為家族成員們生動講述了歷史上的許氏風云,以及許氏家族的無錫往事。
許慶云的父親許鳳藻,無錫人,晚清海軍軍官,畢業于江南水師學堂,參加過辛亥革命,曾護送孫中山巡視江海,孫中山手書“海天一色”四字墨寶贈予許鳳藻。許倬云在名為《祖德宗風——無錫許氏既翕堂家族略述》的家族回憶文章中提到,“先父聰穎過人,博聞強記,以其性向,并不適合官場,先父自嘆,如能一生執教,實為其未能實現的愿望”。許家崇文重教的家風對整個家族影響深遠,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許家的孩子從小愛讀書,這個家族人才輩出。
不但許慶云、許倬云、許翼云各有成就,許鳳藻的女兒許留芬畢業于清華大學,許婉清畢業于西南聯大,其兒孫輩在各領域也出類拔萃。其中,許留芬的兒子王大中畢業于臺大醫學系,是腦科專家,許留芬的孫子、王大中的兒子王力宏更是知名音樂人。在無錫舉行的這次許氏族會,王大中跟妻子李明姝一同出席,許氏成員們一致認為,許家重視讀書,恪守勤勉的家族文化對自己及孩子影響很大。
許倬云在文章中提到,他們家堂名既翕,取詩經兄弟手足和諧之意。自遷錫以來,全家共住一宅,從未析產分家。據了解,許氏在無錫的祖宅原在東河頭巷,1996年被拆。當時,許氏還有祭田四十余畝,每年有三十三石余收入,除用于春秋兩祭及修葺先人墳塋外,余數用于濟助寡婦孤兒及獎勵子弟攻書上學。許氏遷居無錫至今已有兩百余年,風云變幻間,許氏子孫分散各地,許鳳藻于1949年舉家遷往臺灣。但無論歲月如何變遷,也不管走到哪里,許氏人的心里總會記掛著無錫。
晚年選擇回鄉定居,不忘助貧
很長一段時間里,許氏后人都無法互通音訊,隨著時代的發展,骨肉分離的親人再次有了聯系。據悉,2003年,許鳳藻與夫人的靈骨安葬在故鄉馬山華僑公墓,自此魂歸故里,與許氏先人相伴。許慶云沒有子女,據他的堂妹許女士介紹,許慶云出生在無錫。許倬云在回憶文章中也提到,他的大哥早逝,曾是輔仁中學的學生,“二哥許慶云也是輔仁中學學生,他是抗戰時期成都的金陵大學畢業的”。據悉,抗戰期間,位于南京的金陵大學西遷,在四川成都華西壩艱苦辦學,許慶云1946年畢業于該校。
許慶云大學畢業后曾赴美,1951年從美國回來赴臺就職臺灣紙業公司,后在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造紙印刷研究所任教授。許慶云對家人的關懷被許倬云記錄在案:“至二哥慶云由美國遄返臺灣,配得眷舍迎養父母,始覺安頓。我們最幼數人出國時,二哥每次竭盡一個月薪資補助我們旅費,俾得成行,我等幼妹弱弟四人,得兄姊庇護,始能完成學業,分別成家。在臺數十年,兄弟姊妹量力分擔家用,仰事俯育,不分彼此……”在許倬云看來,這是既翕家訓的又一次實踐。
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許慶云就提出了造紙廢物零排放的理論,曾陸續發表《紙廠排水邁向零排放》的建議,登載在專業雜志上。作為知名造紙專家,許慶云常受邀到各地講學,他也因此多了回家的機會。許慶云的堂妹許女士回憶,許慶云大概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回無錫定居的,“他很早就在無錫買了墓地”,打算百年后歸葬故鄉。定居無錫期間,許慶云會定期到臺灣看病、拿藥。在許家人看來,許慶云晚年之所以選擇回無錫定居,只因他始終牢記“兄弟既翕”的家風。
許女士表示,許慶云這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在造紙業上,不但在科研上碩果累累,育人更是桃李滿天下。如今,他很多學生活躍在造紙業一線或從事相關科研。許女士透露,許慶云晚年曾連續十年堅持助貧,個人默默資助廣西等地的貧困學生。“他一直瞞著我們,我們都不知道。”直到許女士一次次接到許慶云的囑托去匯款,親友們才知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