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空俯瞰三亞市區。武昊 攝 綠色代表著希望,孕育著生機。近年來,三亞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生態環境,推進環保問題整改,以生態文明建設促進高質量發展,不斷書寫魅力三亞精彩篇章。 2020年,三亞環境空氣質量整體持續改善,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100%,PM10、PM2.5累計均值分別為23、11微克/立方米,較2019年下降15.5%、21.4%;三亞水質不斷向好,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為91.7%,城鎮內河(湖)達標率94.4%,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如今,漫步在三亞,養眼的不僅是碧海藍天,更有欣欣向榮的生態美景。 頻出實招群策群力護綠添綠 近年來,三亞市始終把生態建設放在首要位置,全市上下持之以恒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群策群力護綠添綠。 大氣污染防治,歷來是公眾十分關心的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領域。三亞持續開展大氣污染來源解析與協同控制研究,定性解析該市大氣污染物各類來源,為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依據,通過加強秸稈、垃圾禁燒,加強春節、元宵節期間煙花爆竹燃放銷售管控,規范施工單位落實揚塵污染防治等措施,實行在線監控管理,及時發現并制止污染空氣行為,全市空氣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十三五”期間,三亞全面貫徹河長制、湖長制,成立市河長辦、市治水辦,統一協調全市水污染治理工作;建立河湖專管員隊伍,落實河湖常態化管理,使城鎮內河湖18個斷面穩定達標16個;組織開展全國第三批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建設,成為全國6個實現長治久清的城市之一。 環保督察無小事。在落實中央環保督察整改要求的過程中,三亞市各部門對轉辦的每一個案件都迅速反應、認真處理、切實整改。為推動生態環境領域問題整改,該市抽調精兵強將、加強溝通協調、組織現場檢查,確保問題整改不折不扣落實到位,各項整改工作按照時間節點有條不紊推進。 成效顯著打造“無廢城市”樣板 2019年,首批“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和地區名單公布,三亞是海南唯一入選城市。通過先行試點,三亞系統總結經驗做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無廢城市”建設模式,從試點城市逐步走向示范城市。 推進“禁塑”工作,也是“無廢城市”建設的探索之一。三亞嚴格按照相關要求,在制度建設、重點行業禁塑、陸海統籌、國際合作等方面重點發力,致力于打造塑料污染防治的全過程管理模式。在公眾“禁塑”意識提升方面,三亞全年組織禁塑與海洋環境保護系列循環超800場次,2020年超5萬人次投入禁塑宣傳及海洋垃圾清理活動。 據介紹,“無廢城市”試點建設以來,三亞已完成54項建設任務,打造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無廢細胞工程”,目前已成功創建“無廢旅游景區”5家、“無廢酒店”7家、“無廢島嶼”2個,全市280余個企事業單位參與“無廢細胞工程”創建,綠色生活消費理念愈加深入人心。 在試點建設期間,三亞市在“白色污染”綜合治理、“無廢”文化傳播、城市固體廢物協同共治、醫療廢物全過程管理等方面精準發力,形成四大建設模式,均得到生態環境部認可,并向全國推廣。 人人參與生態理念入人心 近日,由三亞市生態環境局主辦的三亞市“2021-2022年度環保設施公眾開放日”高校專場活動舉行。80余名師生走進三亞市生活垃圾焚燒廠、三亞市紅沙水質凈化廠、三亞市河西空氣自動監測站,開啟一場環保設施探索體驗之旅。 據悉,三亞于2018年開始舉辦環保設施公眾開放日活動,以參觀、講座等形式,向公眾介紹污染治理設施的作用、原理、工藝、效應等內容,旨在提高公眾環境保護意識,激發公眾環境責任意識,切實引導公眾踐行低碳、環保、綠色生活理念。截至目前,該市共舉辦375場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活動,共帶動4483人次參與活動。此外,三亞還開展了“無廢城市”“禁塑”系列主題宣傳活動,提升社會公眾環保意識。 2020年,三亞舉辦了生態文明專題研討班,邀請生態環境部、中國工程院知名專家學者對市區級相關領導授課,提升干部對生態文明的認識和理解。另外,該市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出臺相關制度、細則,壓實黨政領導干部的環境資源保護職責。 生態文明建設人人參與,人人共享。據介紹,下一步三亞還將陸續推出“生態文明六進宣傳”“生物多樣性保護”“冬季禁燒秸稈垃圾”“‘無廢’城市主題宣講校園行”“春節禁燃煙花爆竹”等環保主題系列宣傳活動,多角度多層次宣傳環保理念,踐行環保志愿服務,將生態環境保護理念更多更廣地根植于群眾心中,動員廣大市民共同營造三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社會公參氛圍。 一項項務實舉措、一個個創新辦法、一次次宣傳教育……三亞用濃濃的民生情懷和堅定的責任擔當向全市人民提交了一份亮眼的生態環境保護答卷。未來,三亞將始終認真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著力解決群眾身邊的突出環境問題,努力擦亮生態和諧的幸福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