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江蘇書展7月3日至6日在蘇州舉行,不少參會人士表示,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讀書越來越少。居民閱讀率低,致使實體書店和出版社日子也不好過。500多家參展單位中,不少書商感到,受數字化閱讀沖擊,“圖書不好賣了”。
數 字
全民閱讀調查顯示,2013年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7本,超五成的成年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較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很多的人僅占1.2%。受數字媒介影響,2013年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首次超過半數,達到50.1%。
現狀 圖書館良莠不齊
圖書館作為推廣全民閱讀的重要場所,也面臨資源不均衡,圖書質量不優等問題。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介紹:“目前我國人均擁有圖書館數量少,圖書館資源非常不平衡,圖書質量也令人堪憂。受到招標等經濟利益的影響,很多真正的好書進不到圖書館。”
江蘇省作家協會主席范小青認為,快節奏的社會和慢閱讀的矛盾成為影響國民閱讀量提高的重要因素。“現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精力大多放在金錢和利潤上面,無暇讀書。”
朱永新談到,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學生的讀書時間被考試和補習班占領,所接觸的圖書都是教科書、教輔書,讀不到真正的好書。
業界 “只逛不買”沖擊實體店
隨著電商興起,居民購書地點也從實體書店轉向電子商城。大二學生初敬陽說:“很多同學都是在書店選書,然后通過當當網等購買。我還有電子閱讀器,可以直接下載免費書看。”
“新華書店圖書銷量這兩年一直處于徘徊狀態,銷量增速遲緩。”江蘇昆山新華書店負責人告訴記者,電商的興起對實體書店產生了不小影響,只逛不買的人越來越多。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總編輯郭力談到,網絡閱讀對出版社的影響不可小覷,全民閱讀氛圍差、同質同類書增多、盜版侵權多發等因素都導致出版社日子不好過。
反思
傳統書店待轉型
專家認為,只有更多的人有閱讀需求,實體書店和出版社才能擁有更多市場份額。因此,實體書店和出版社只有提供優質資源,促進全民閱讀,才是走出困境的根本之道。
三聯書店圖書營銷中心負責人張繼秋認為,書店不同于其他產業,它兼具公共圖書館的作用,是推廣全民閱讀的重要載體。考慮到一部分讀者深夜閱讀的需求,北京三聯韜奮書店于4月8日開始24小時營業,每天晚上約有幾百人來看書、購書,為更多讀者提供了閱讀的場所,同時也帶動了自身經濟效益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