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媒死了嗎?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的,而且是在五年以前。
2009年,美國紙媒行業遭遇大蕭條以來最大的急劇下滑:整體報業在當年出版量驟減10%(07和08年分別為3%及4%),而其中美國最大報業之一SanFrancisco Chronicles 下滑高達23%。更嚴峻的是廣告投放,2009年的數據可以用“崩塌”形容:截至10月2009年縮減 28%,而這還是在2008年已經下降16.8%的基礎下。
雜志業同樣如此,康泰納仕(Conde Nast) 集團在當年關閉旗下三本雜志,而自 2007 年以來集團已經陸續關閉八本,其中包括歷史最長的雜志之一《House and Gardens》。
這些數據無不呈現一條怵目驚心的跳水線,直指紙媒崩潰沉寂的“未來”。
而 2014 年的現在,2009年數據的“預言”從某種程度上確實成真,雜志紙質訂閱只能靠相當于原來十分之一的定價挽留讀者,但是那些存留百年的名字卻沒有被束之高閣。紐約時報依舊存在,使用其新聞電子提醒的用戶達到 1350 萬,是其紙質訂閱讀者的 20 倍——即使和紙媒黃金時代相比,也是令人驚嘆的數字。而 Vogue.com 在今年五月創下紀錄: 獨立訪問用戶數和頁面瀏覽數同期增長 100%。
這些紙媒巨頭依舊活躍在當今,他們曾經處于“死亡困局”:停刊、并購、整個部門全部裁員⋯⋯而很多曾經的強力競爭者也沒有存活下來。而當今紙媒已都有自己線上媒體平臺,不論是 APP 還是網站皆已趨向成熟。但是紙媒依舊在尋找新的轉型契機:成為擁有紙質出版物的互聯網媒體。
過去:電子版雜志——并不成功的嘗試
在 2009 年整體行業急劇下滑時,為了生存,紙媒開始進行數字化的嘗試:而當時他們的首先選擇的是電子書。2010 年初 iPad第一代面世,加上Kindle 已經累計的人氣,紙質電子化可以說是當時最熱的話題之一。事實也確實如此,Amazon 在 2010年底宣布,在美國市場其電子書銷售額首次超過了紙質書。
大勢所趨,眾多知名雜志紛紛開始推出電子書:2010 年到 2011 年一年間,幾乎所有雜志都有了電子版。可是這些電子書的評價卻差強人意:用戶紛紛反映電子版閱讀起來枯燥無味,雖然攜帶方便,但是反而內容讀的更少。
對于媒體來說,沒有什么比讀者開始抱怨文章讀不下去更可怕的了,這是他們即將或已經放棄的信號。
而這種情況的出現其實并不難理解:這些紙媒的電子版本身就不是“born as digital”,他們只是紙質出版物的衍生品而已。內容不能很好的在不同移動設備上呈現:尺寸不對,圖片質量不高,設計排版錯位⋯⋯這些都是電子版常見的問題。但是最重要的是,電子紙媒只是一份帶有超鏈接的 pdf, 完全不具備互聯網時代的核心屬性——移動和交互。
2010年到 2011 年,紙媒電子版的選擇可以說是一次失敗的觸礁。
現在:線上媒體的探索——成功的戰略轉型
在電子版失利的情況下,紙媒開始將目光投向網站——這個本身就是互聯網產物的媒介平臺。在和專業設計事務所合作的同時,各大公司開始重新組建自己的Digital Department. 這個部門可能很多公司原來就設有,但是卻是在戰略上將 Digital 提到攸關公司發展的重要地位。
現今美國知名紙媒都擁有自己的獨立網站,并且經過幾年的讀者發展(Audience Development),已經擁有了相當大的進展:紐約時報線上讀者2960 萬,移動用戶 2000 萬;華爾街日報線上用戶1397萬,頁面瀏覽 1 億 3337萬。而廣告投放同樣讓人看好:2013 年線上廣告第一次超越電視媒體,達到 227 億美金(電視行業為 201 億)。
但是線上媒體的蓬勃發展,并不意味著轉型的紙媒就可以暫時高枕無憂。恰恰相反,那些從創立起就植根互聯網的電子媒體擁有更天然的優勢:以“病毒傳播”著稱的 BuzzFeed 擁有 1 億 3 千萬獨立用戶,單篇文章瀏覽可以超過 200 萬次;The Huffington Post 的Facebook 粉絲和互動粉絲比例達到 52%(華盛頓郵報:8%;紐約時報:5%)。而各大社交網絡巨頭也在進軍媒體行業:LinkedIn 在逐步建立他的“影響力人物”網絡;Facebook 也發布了 Paper,從好友信息拓展為基于興趣和主題的媒體平臺。
在紐約時報創新報告中,提到一個很有意思的“干擾”模型:行業已經存在的產品會不斷更新,但是當新的“干擾者”進入行業時,會打破老牌產品的發展創新節奏,正是驗證“長江后浪推前浪”的諺語.
未來:Digital First——擁有紙質出版物的互聯網媒體
為了不被新興的“干擾者”們擊敗,老牌媒體需要完成更大程度的轉型: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互聯網媒體。這種轉型需要公司全體部門的配合,甚至需要改變工作流程和組織架構。
DigitalFirst, 并不僅僅是行業趨勢的一句口號。
而要確實做到以下幾點:
內容:
文章作者在寫作時,需要考慮文章會呈現的社交平臺以及面對的人群,選擇更合適的表達方式和行文風格。
編輯需要發掘不同主題,并將相關文章重新組合以主題的方式推送給讀者,從而使舊文章得到合理而有效的再次推送。
流程:
簡化文章完成到發布之間的步驟,縮短內容上線時間。
信息推送:
通過數據分析,呈現用戶可能最感興趣的內容
完善文章信息(圖片、關鍵詞等),提高SEO搜索排名。
建立作者-讀者雙向對話關系:
提供讀者評論平臺,并鼓勵和促進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互動。
拓展作者、編輯在社交網絡上的影響力,通過多點傳播完成更廣的信息分享。
用戶體驗設計:
根據讀者群信息,選擇適應其使用設備的平臺及設計策略。
移動為先,設計跨平臺設備的統一用戶體驗。
當然,和純粹互聯網媒體相比,轉型的紙媒確實存在劣勢。但同時紙媒也具有新興媒體不具有的優勢:
更長的發展歷史,使紙媒積累了相當大量的已發表文章的內容庫:
這些內容如果得到合理的再次使用,比如說在某個話題下進行歷史回顧,會是深入報道挖掘不可多得的材料。
資深的作者、編輯團隊保證內容的質量:
大部分新興媒體在剛剛起步的時候都面臨內容空白,而知名紙媒卻不存在這個問題,并且擁有已經卓有影響力的知名作者和編輯團隊。當然另一方面是,如果紙媒不積極進行改革,那么人才必然流向更活躍的新興媒體;而作者不進行符合線上傳播的寫作嘗試,文章也難以在互聯網時代達到紙媒時代的高影響力。
忠實讀者是衡量媒體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當今知名紙媒都擁有相當明確的目標讀者群。可以說他們已經成功的做到了第一步,而之后更重要的第二步是如何將紙質讀者轉移到線上,同時擴大線上讀者群。
如果紙媒的未來是轉型互聯網媒體,那么為什么還要繼續保持紙質出版物?
這其實也是我一直難以明白的問題,不論是多么倡導轉型的紙媒決策人,都沒有提出“關閉”自己的紙質出版。這可能是依舊不愿意放棄紙質市場,或者是希望保住公司的起源,或者是一份對于企業的責任。
而在未來,讀者會不會購買紙質出版物呢?
在一次會議上,一位積極倡導互聯網轉型的媒體人講述了自己的故事:他是 Golf Digest 的忠實讀者。從幼年起,他就看到他爸爸看這本雜志,等他上學后則是開始模仿爸爸,學著看這本雜志。而他如今已近四十不惑,但依舊在訂閱這本雜志。雖然現在內容在網上都可以看到,但現在紙質雜志只要一美金一本,而他依舊更喜歡每月打開報箱的驚喜感。這本雜志伴隨他近三十年,伴隨著人生的點滴和成長的記憶,已經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
聽到這里,我開始有一點相信貝索斯購買《華盛頓郵報》的理由。或許不僅僅是一次遠眺未來的戰略部署,或者對于紙媒伴隨成長的一代。
這也許真的是一種情懷。
|